当假装讨论公共事件成为习惯
鹿馬 | 2024.06.24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的时候,广西广东在发洪水。
但是比起洪水,好像墙内的吃瓜群众更喜欢关注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上获奖的女中专生到底是不是作弊了:号称要打假的人挖出人家之前的数学考试成绩,还有分析照片种黑板上的公式的,还有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出来打假;另一方面呢?有说这是底层逆袭的励志案例的,有说这是天才被埋没的,有人说这是成功的独立女性被男权社会打压的。对事件本身的剖析的细致程度,以及论点的刁钻角度,让人感到好像中国社会的公共讨论真的很充分呢!
此时,我想起了流行在我中学年代,却在新时代被封杀的说唱团体——阴三儿的《北京晚报》里的一句歌词:
我听说动物园的猴儿自己跑了,我听了一堆废话他妈自己也快疯了。
对,这就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明明有那么多应该关心的事件,从政府官媒到自媒体再到大众,所有人都在假装:假装我国公民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假装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有着很多不同声音的社会,人们假装严肃地讨论着无所谓的社会议题,看客假装气定神闲地吃瓜;另一方面,假装天灾都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假装统一台湾后韭菜的生活就能变好,失业白领假装还在咖啡馆工作,统计局假装经济稳中向好,青年失业率假装很低,专家们假装不知道为啥中国独角兽企业变少了…
是有多闲得慌?
不是说不可以讨论普通人的小事,也不是非要所有人天天讨论国家大事。比如,你当然可以说台湾媒体行车记录仪新闻和Youtube素材新闻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为了吸引眼球,你当然也可以说台湾媒体乱糟糟不够专业。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媒体可以充分报道国家政策和严肃公共议题,民众可以对这些议题有充分的讨论。在有了这些的前提下,你当然可以选择看娱乐八卦,当然可以对任何吸引眼球的事件前排吃瓜。
但是,您亲爱的祖国是这个情况吗?
假装社会和谐到没有可讨论的新闻
能够引起公共讨论的事件变得越来越平庸化,这已经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了。从疫情时期的铁链女事件和唐山打人事件,再到最近的猫一杯造假和胖猫自杀事件,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与同时期其他事件横向地相比,同时期往往有更迫切或影响范围更大的公共事情没有引起与之影响相配的讨论,纵向地比较,这些热点事件变得越来越“去泛政治化”。
形成这个局面的起初的原因,想必很多人也心知肚明,我也在以往的文章种提及过:官方把大新闻的报道权都拿走了,也不让你随便评论,什么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的话题都管起来了。那民间还能说点什么呢?严肃的公共议题已几乎从民间的公开讨论中消失。那么当人们好不容易获得一个看起来允许讨论的议题,必然饱和式地蹭热点,把事情捣碎了嚼烂了地分析还不够,还要来些客制化的升华以迎合不同受众的口味。
然而,疫情过后的这两年,情况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民间自媒体和其受众仿佛有意无意地迎合“去泛政治化”的潮流。如果说唐山打人事件的全民讨论还是可以解释为公共讨论尺度受限的结果,那么如今的爆款话题则还受到民间社会心态的影响:既然不让说任何负面的和可能质疑到体制的,那么自媒体也不用费尽心思避开雷区,而是直接选取最安全且能带来流量的话题来制作内容,比如某名人造假,或容易带动受众情绪的性别议题。另一方面,受众也抱有生活回到疫情之前的愿望,对于那些尖锐的批判并不想共情,假装疫情过了一切都会变好,却对糟糕的现实避而不谈。
既然官方把持着严肃大事不让民间乱说,自媒体也需要流量,受众又不喜欢听严肃的坏消息,那么如今这个局面就在这三方的合谋下形成了:好像民间不缺乏讨论,但是讨论的话题本身却远超出其应有的关注度,好似这个社会已经和谐到没什么可以讨论了。
当假装成为习惯
以往官方会通过适时地放出娱乐圈的新闻来冲淡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关注,而如今,这种手法不仅更加娴熟了,而且也更加具有迷惑性,那就是让毫无营养的社会热点事件充满舆论场,让人们在一个狭窄且可控的范围内对于他们切身利益毫不相干的事情,进行过分且毫无必要的讨论。
当人们通过关注这些无足轻重的内容来满足自己对信息的摄取的时候,当自媒体们也不得不跟进,假装这些事情是人们最需要了解的事情的时候,慢慢地整个社会就习惯了这种“假装”的舆论环境。
最后,当严肃的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有意识和能力来好好讨论它们吗?